“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
聂耳,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改名为“聂耳”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中国音乐家。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苦的中医家庭。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刻苦学习小提琴,积极参加文艺演出,并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1928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经常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1930年7月,18岁的他因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来到上海,不久参加反帝大同盟,并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风起云涌,此时,聂耳结识了共产党员、戏剧家田汉。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同年赴北平参加革命音乐活动,不久回到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
(图为聂耳和田汉)
他是人民音乐家
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去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方,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
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女性》。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滑动查看《新女性》简谱
由于聂耳所谱写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战斗号角,因而引起了反动当局对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聂耳。聂耳按照党组织的决定离开上海,取道日本赴苏联。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唤醒大众的歌。
1935年1月,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抗日影片《风云儿女》,田汉为影片写了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随后到了聂耳手里,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词谱;9日,百代公司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风云儿女》。随着唱片和电影的宣传,上海各个角落都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这首歌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时,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奋勇抗争、一往无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它一诞生,迅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
他创造出中国音乐史上多个第一
聂耳是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
聂耳对人民怀有深情,这也正是他思想升华和艺术飞跃的动力。家难、民难、国难深印于他的脑海里,他为民而喊、为民而呼、为民而唱。《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呈现着大众的呐喊,传递着聂耳的深情。正如田汉所言,“他是自己真正站在痛苦人民的中间喊出了他们的愤怒要求。”今天,我们学习聂耳,就是要像他那样扎根于人民群众,努力反映人民的心声。
缅怀聂耳
今年是聂耳逝世85周年,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聂耳精神,音乐学院2018级杨清然、普淳两位团员,特地到她们的家乡云南昆明的西山瞻仰聂耳墓。
让我们跟随她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聂耳从小喜欢到家乡昆明的西山,面对秀美的滇池,用音乐抒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西山寄托着聂耳永远的思乡情结,1937年聂耳去世后也被葬在这里。
1954年,中共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聂耳墓地,请郭沫若题写墓碑和墓志铭。同年2月,郭沫若书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碑和墓志铭: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
墓地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位于琴盘上的发音孔处,墓碑上有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墓道为琴颈,道上有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七个音阶;道上的23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3岁。
花圈是用汉白玉雕成的山茶花组成。圆形墓体恰好位于像琴身发音孔的位置,以此为圆心,用采自滇池西岸的灰白、灰、灰青三种石料铺成二十四圈,表示音波在向外传播,也像一张灌制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
墓后有四堵弧形屏风墙,代表回音壁,把那雄壮激昂的歌曲射向神州大地。中间的屏风墙是以《义勇军进行曲》、万里长城和抗日救亡为主题雕成的大型浮雕。左边的屏风墙刻有郭沫若撰写的墓志铭。
结语
通过对聂耳精神的学习,希望音乐学院广大学子能够以实际行动秉承先烈遗志,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发扬青年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让我们一起唱着雄壮的国歌,踏着整齐的步伐,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去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文排版:郭青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